“行李”最初含义为使者,隋唐之后逐步演化为出门带的东西之意

分类: 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 时间: 2025-08-19 17:51:01 作者: admin 阅读: 3189
“行李”最初含义为使者,隋唐之后逐步演化为出门带的东西之意

人们把出门拿的东西叫 “行李”。这种说法其实有一千多年了。并非古代所有时候,出门拿的东西都叫 “行李”。大约隋唐之后,才有了这种“叫法”。

白居易《聊戏二君》诗曰:“闻君每来去,矻矻事行李。”“矻矻”为辛勤劳碌貌,汉代就有了这个词汇。苏轼《与程德孺运使书》云:“约程四月末间到真州当遣儿子迈往宜兴取行李。”

约自隋唐,开始了中国古文的“古白话阶段”。“出门拿的东西”被叫作 “行李”,也约从此时开始了。

那么,隋唐以前,肯定没有“行李”这个词么?

也不是,有这个词,但含义不同。

《左传・僖公三十年》云:“若舍郑以为道主,行理(李)之往来,共其乏困,君亦无所害。”《注》:“行理(李),使人。”这是周襄王二十二年(前630年)的事情。

《左传・昭公十三年》亦说到“行理(李)”。《注》:“行理,使人通聘问者。”

行理

可知,此两处说到的“行理(李)”,皆指“差人”,这是“行理(李)”最初的含义。

又,《国语・周语中》说:“周之秩官有之曰:‘敌国宾至,关尹以告,行理(李)以节逆之。’”《注》:“理,吏也。……行理,小行人也。”

这是“行理(李)”的第二个含义,即专门负责迎来送往的小官吏。“以节逆之”,即“上前以礼节迎之”。

前面说的都是“行理”,后面括号中加注了“李”字。这是因为,古时,“理”与“李”通。比如,《汉书・胡建传》:“黄帝理法”,即写为“黄帝李法”。

行李

北宋方勺所著《泊宅编》:“李、理义通。人将有行,必先治装。如《孟子》之言‘治任’,理,亦治也。”这就全清楚了。

“李”和“理”可以通假,含义相同。“理”,就是“治”。人要出门,必须先“治理行装”。可以说成“行理”,也可以说成“行李”。这是“行理”或“行李”的第三个含义。

大约因为“行书”“草书”书写“李”字更简洁便利,从唐宋以后,人们就更多用“行李”而少用“行理”了。

相关推荐

尸检图片
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

尸检图片